国内政策【切换】 国际政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项目通知

青岛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做好2017年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申报工作的通知

发布人:春秋智谷  /  发布时间:2018-01-12 16:50:22  

各区市农业(水、发)局、畜牧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我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根据《山东省农业厅关于做好2017年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 申报工作的通知 》(鲁农生态字〔2017〕20号)精神,现将做好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创建类型和名额 

青岛市创建申报类型有: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市、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和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 

其中:黄岛区、即墨区、胶州市和平度市可申报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市、区)。各区(市)可申报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个,申报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1-2个,申报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3-5个。已经获评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称号的单位,不再重复申报相同类型称号。

  二、申报创建程序 

  (一)申报创建主体。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市、区)的申报、创建主体为区(市)人民政府。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示范企业、基地的申报主体为区(市)农业局,创建主体分别为相关镇街政府、农业企业及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二)申报创建条件。申报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单位按照《山东省农业厅关于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活动的通知》要求, 应具备相应条件(见附件2)。 

  (三)申报创建程序。各区(市)人民政府向省农业厅提出申请,由市农委择优确定申报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市、区),并组织上报。申报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示范企业和示范基地,由区(市)农业部门向市农委提出申请,经市农委审核同意后,报省农业厅参加评审。 

  (四)申报创建材料。申报创建材料主要包括申报文件、所在市农业部门审核意见、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申报书(格式及内容要求见附件1)及其他附件材料。 

  二、有关要求

  (一)申报要求。各区(市)要把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与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做好组织发动和筛选推荐工作,确保推荐单位精准、申报程序正规。

  (二)申报时间及材料。 请各区(市)于2017年11月20日前将申报材料一式4份报市农委生态农业处,并附电子文本光盘。 

  联系人:郭士祥, 电话:66999633,邮箱:qdnwstc@163.com


  附件:1.山东省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申报书格式 

      2.山东省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单位申报创建条件 

青岛市农业委员会
2017年10月20日

附件1


山东省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申报书格式


一、申报书封面

示范创建名称、申报单位及申报日期。

二、申请文件

县(市、区)人民政府或市级农业部门向省农业厅提出的申请文件。

三、申报书正文

主要包括目录,申请创建单位基本情况、主要发展优势、推进示范创建的思路与打算及其他附件材料。

(一)基本情况

简要阐述拟申报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主体的名称、区域范围、主要产业及循环模式等基本情况和信息。

(二)示范创建优势

对照创建条件,评价和分析创建现状和发展优势,全面总结在农业产业融合、清洁生产、资源循环、节约降耗、产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和主要做法,突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模式及特点。

(三)推进示范创建的思路与打算

包括总体思路与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机制创新等。

(四)申请创建证明

申请创建文件和方案中提到的能证明创建现状的依据性材料,如已印发的措施性文件,创建规划图,标准化和清洁化生产、“三品”认证等证书、图表、图片,在媒体的宣传资料等。



附件2

                   山东省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单位申报创建条件

序号

示范创建类型

创建目标

申报创建条件

1

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

统筹规划符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产业形态、技术模式、科技支撑、服务设施和配套政策,县域范围内建立统一高效的农业废弃物处理和循环利用体系,形成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协调的绿色发展机制,整建制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市、区)。

1.推进措施有力。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创建积极性高;制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政策意见,编制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县乡生态循环农业推进体系、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健全,机构队伍稳定;生态循环农业投入力度大,技术模式新,建设效果好,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重视开展生态循环农业宣传,绿色发展、生态循环理念深入人心。

2.产业融合发展。按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产业融合、功能多元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产业之间实现种养平衡、循环发展和有机耦合,形成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统筹布局农业废弃物的收集、处理、配送等配套服务设施,构建大中小循环利用体系,助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3.投入减量增效。大力实施以灌溉节水、旱作节水和水肥一体化为重点的农业节水工程,水资源利用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科学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减少,利用率不断提高;有机肥推广使用率、测土配方施肥普及率、病虫害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耕地实现用养结合,重视质量提升。

4.生产清洁可控。推广降解地膜栽培应用技术,建立完善废弃农膜回收处置市场化运行机制,建立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体系;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生态养殖技术广泛应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区全部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或委托第三方进行处理利用,粪便利用率达到92%以上,建立病死畜禽专业无害化处理厂及运行模式。

5.资源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建立区域性农业废弃物集中处理利用中心,以“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为核心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广泛应用,农作物秸秆、尾菜等废弃物综合利用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秸秆焚烧得到有效遏制。

6.产品优质安全。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农业标准体系完善,“三品一标”覆盖率达到适宜认证总量的95%以上;农产品检测体系健全,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 %以上,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可追溯;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2

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

依托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及各类现代生态农业园区集聚地,确定适宜创建区域,合理布局生态循环产业和生产模式,推广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和生态循环农业集成技术,形成生态农业区域中循环,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

1.产业循环发展。区域内相对连片农业种植面积5万亩以上,主导产业区块优势特色明显,产业间实现种养平衡、循环发展和有机耦合。

2.投入集约节约。节水灌溉、水肥一体、设施栽培等节约型农业技术广泛应用;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环保节约型设施普及率达100%,生态养殖技术得到普及;科学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化肥、农药施用量逐年下降。

3.资源循环利用。农牧结合、粮经结合等农作制度和“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为主的产业循环模式广泛应用;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率分别达到95%以上;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100%,无秸秆焚烧现象;全面使用可降解农膜,沼肥利用率及农药瓶、袋等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回收处理率均达95%以上。

4.产品优质安全。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100%, 主导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覆盖率达100%,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高。

3

生态循环农业示范

企业

围绕种养配套、清洁化生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三沼综合利用、有机肥生产等内容,开展畜禽粪便收集、沼渣沼液配送、死亡动物收贮、秸秆收贮、食用菌种植废弃物收贮、病虫害统防统治、有机肥生产销售等社会化服务,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

1.企业范围:依法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农产品、有机肥、饲料加工企业,三沼综合利用服务组织和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企业等;企业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拥有规定的资质证书,品牌知名度较高;农产品加工企业年销售额达5000万元以上,有机肥(饲料)加工企业年生产量在5000吨以上,三沼综合利用服务组织辐射2000亩以上,农业废弃物(原料)年利用在10000吨以上。

2.生产过程: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农产品原料集约节约利用,加工过程节能降耗;应用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可再生资源利用技术和低能耗、高效率的深加工成套专用设备。

3.废弃物利用处理:加工废弃物循环利用,“三废”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标准;有机肥加工企业能利用生物技术对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并能按照农作物需求生产有机无机复合肥,具有颗粒挤压、烘干等加工设施;饲料加工企业能及时消纳农作物秸秆,并按畜禽养殖需求生产配方饲料。

4.产品安全: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企业产品质量、产品科技含量、品牌影响力在同行业中居领先水平;近三年无重大质量事故发生。

4

生态循环农业示范

基地

选择生态环境好、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生产基地,按照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要求,集成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以形成生态农业基地小循环为目标,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

1.投入集约节约。设施栽培、滴灌喷灌、肥水同灌等节约型农业技术得到应用,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环保节约型设施得到应用。

2.生产全程清洁。全面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机肥替代化肥20%以上;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农业标准化实施率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率达100%;科学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化肥、农药使用量逐步减少;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和生态养殖技术得到普及。

3.资源循环利用。农牧结合、粮经结合等农作制度和农业废弃物产业循环利用模式得到应用,规模畜禽养殖场(区)排泄物处理与利用率、农作物秸秆利用率、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率及农药瓶、袋等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回收处理率均达100%。

4.产品优质安全。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100%,主导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覆盖率